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10-我們內在情緒的孩子有沒有長大?
孩子透過情緒感官在探索跟學習。而且是以自我中心來思考理解,但很遺憾的。
有些時候我們父母就會因為忙碌或甚至是忽視,人為小孩子的感知感受不重要,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的發展。
導致於在童年時期沒有辦法去認識情緒了解情緒,去學習運用自己的情緒。
長大之後就有很多的成人在情緒控管上出了問題。他們沒有辦法去了解或是接納自己的情緒。
他們沒有成為他的情緒感官的主人。反而讓情緒變成了他生命的主人。
孩子透過情緒感官在探索跟學習。而且是以自我中心來思考理解,但很遺憾的。
有些時候我們父母就會因為忙碌或甚至是忽視,人為小孩子的感知感受不重要,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的發展。
導致於在童年時期沒有辦法去認識情緒了解情緒,去學習運用自己的情緒。
長大之後就有很多的成人在情緒控管上出了問題。他們沒有辦法去了解或是接納自己的情緒。
他們沒有成為他的情緒感官的主人。反而讓情緒變成了他生命的主人。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9-童年的創傷將會影響成人的一生!
妳知道父母吵架的時候,無意識地對孩子的怒斥責罵,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?
一個童年時期印象深刻的情緒印記,將會深深的崁在孩子的心理,而影響了後天的想法和行為。
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年輕人的案例。
妳知道父母吵架的時候,無意識地對孩子的怒斥責罵,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?
一個童年時期印象深刻的情緒印記,將會深深的崁在孩子的心理,而影響了後天的想法和行為。
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個年輕人的案例。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8-覺醒父母需要知道的七件事!
你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當父母嗎?
你覺得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還是孩子在教育我們呢?
今天我們來談談父母覺醒的七個提醒。 讓身為父母的可以有不同的思維觀點、教養做法, 也希望可以激勵即將成為人父人母的青年男女們,可以更有勇氣,更期盼地去成為一對父母。去成為一個快樂的父母,一個覺醒的父母。
你有想過我們為什麼要當父母嗎?
你覺得是我們在教育孩子還是孩子在教育我們呢?
今天我們來談談父母覺醒的七個提醒。 讓身為父母的可以有不同的思維觀點、教養做法, 也希望可以激勵即將成為人父人母的青年男女們,可以更有勇氣,更期盼地去成為一對父母。去成為一個快樂的父母,一個覺醒的父母。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7-孩子為什麼要說謊呢?
孩子為什麼會說謊?孩子是從幾歲就會開始說謊?
這個答案也許可以從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內容來獲得解答,
同時幫助我們大人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,來有效地來處理孩子說謊的情況!
孩子為什麼會說謊?孩子是從幾歲就會開始說謊?
這個答案也許可以從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內容來獲得解答,
同時幫助我們大人可以採用什麼樣的方法,來有效地來處理孩子說謊的情況!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6-孩子偷錢又說謊的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這麼做!
一個媽媽發現她的兒子自己有紅包跟零用錢,但是她還是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偷了她的錢買玩具,在媽媽發現之後去質問這個孩子 這個孩子在第一時間還竟然不承認,
面對這樣的問題,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如何的管教這個孩子,好讓他在日後不要再有這種偷竊的行為,今天我們就花一點時間來討論這個案例,看看從這個案例上面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!
一個媽媽發現她的兒子自己有紅包跟零用錢,但是她還是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去偷了她的錢買玩具,在媽媽發現之後去質問這個孩子 這個孩子在第一時間還竟然不承認,
面對這樣的問題,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如何的管教這個孩子,好讓他在日後不要再有這種偷竊的行為,今天我們就花一點時間來討論這個案例,看看從這個案例上面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!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5-辨識四種不成熟父母類型!
當一個孩子被生下來的時候,其實活下去是最大的目標,他必須要知道他是被關懷的,他是可以安全的活下去的,
所以在他生活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訊息,爸爸媽媽所對自己所做的每個交流互動,
他都必須去解讀、去感知這一切現象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意義? 對我這個人的存在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評判?
當一個孩子被生下來的時候,其實活下去是最大的目標,他必須要知道他是被關懷的,他是可以安全的活下去的,
所以在他生活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訊息,爸爸媽媽所對自己所做的每個交流互動,
他都必須去解讀、去感知這一切現象代表的是什麼樣的意義? 對我這個人的存在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評判?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4-家庭總是傷害人!
自從薩提爾女士提出冰山理論之後,這個冰山理論就在行為心理分析領域裡頭廣為討論與應用, 冰山理論它所引喻的是,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外在言行舉止這些可見的部分, 就像是在水面上所露出來的那個冰山, 當然還有一塊更巨大的冰山,其實它是潛藏在水面下我們看不到的部分,那是我們人的內在。 這些潛藏在水面下我們看不到的部分包含我們的情緒、感受、信念、認知, 而我們生命中的痛苦、恐懼、憤怒、自我懷疑這些種種的潛意識印記,往往都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!
自從薩提爾女士提出冰山理論之後,這個冰山理論就在行為心理分析領域裡頭廣為討論與應用, 冰山理論它所引喻的是,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外在言行舉止這些可見的部分, 就像是在水面上所露出來的那個冰山, 當然還有一塊更巨大的冰山,其實它是潛藏在水面下我們看不到的部分,那是我們人的內在。 這些潛藏在水面下我們看不到的部分包含我們的情緒、感受、信念、認知, 而我們生命中的痛苦、恐懼、憤怒、自我懷疑這些種種的潛意識印記,往往都來自於我們的原生家庭!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3-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智力與能力!
您知道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數量會對孩子的自律造成影響嗎? 您知道父母對孩子所說話的內容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嗎?
其實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,研究這背後的緣由,同時來學習一下一個所謂3個T的教養建議。
您知道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數量會對孩子的自律造成影響嗎? 您知道父母對孩子所說話的內容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嗎?
其實父母的語言對孩子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,研究這背後的緣由,同時來學習一下一個所謂3個T的教養建議。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2-一個比靜面實驗(Still Face)更慘忍的實驗!
『Still Face 鏡面實驗』...這是在1970年在麻薩諸塞大學由發展心理學教授 愛德華特羅里克教授所執行的一個實驗,這個實驗揭示了父母對於孩子的互動回應,是如何的影響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發展。 但特別是,在我們現有許多的家庭中,有沒有一個比這個實驗更慘忍嚴酷的實驗它也正在實行當中呢?
『Still Face 鏡面實驗』...這是在1970年在麻薩諸塞大學由發展心理學教授 愛德華特羅里克教授所執行的一個實驗,這個實驗揭示了父母對於孩子的互動回應,是如何的影響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發展。 但特別是,在我們現有許多的家庭中,有沒有一個比這個實驗更慘忍嚴酷的實驗它也正在實行當中呢?
【鬼娃團長談親職】ep.01-有種痛叫做我感覺很痛!
我們的感覺是生理現象反應?還是心理現象反應?
了解這個連結關係,也許痛感就可以減緩!
我們的感覺是生理現象反應?還是心理現象反應?
了解這個連結關係,也許痛感就可以減緩!

孩子,我知道你可以
教室裏老師正發著期末考的成績單……
「小明!」老師喊著:
「你看你考這個是什麼成績!成績單拿回去給你爸爸看,明天來告訴我他怎麼說!」
隔天,到了學校。
老師:「小明!昨天有沒有拿成績單給你爸看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」
老師:「那他看完有沒有說什麼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說了很多!」
老師:「好,那你跟老師說,你爸爸說了些什麼?」
小明:「老師,那有髒話的部分要不要說?」
老師:「那髒話的部份就不用說!」
小明:「喔!報告老師,如果把髒話拿掉的話,那他就什麼話也沒說!」
......這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類似經驗!雖沒那麼誇張,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!
據統計,當一個小孩子要接受一次父母的讚美前,至少都要先受到四次以上的批評責備後才能得到。
父母親對孩子們的這種破壞性批評,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陰影,而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的影響這個人的行為與個性的發展。
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無心的話,對於年齡還小的我們,其實並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真話,哪些是無意義的玩笑話;就像是很多的爺爺奶奶甚至父母們,為了想要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傷害,每當小孩子想要走出門外的時候,往往就會跟他說:「不要出去喔!外面都是壞人,會被抓走喔!」──哇!開玩笑!出了我家這個門,外面的人都是壞蛋!……這是你想告訴孩子的訊息嗎?
若孩子真的相信了,你想,這個孩子怎會敢輕易的信任他人,將來長大怎麼敢隨便融入人群;他已經不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了!而我們做父母的卻一直想不通,為何這個孩子就總是這麼的保守封閉,不容易對人敞開心靈!
..........什麼原因?還不都是父母教的嗎!
孩子的天性就是容易有好奇心,喜歡東摸摸西碰碰,什麼都願意嘗試,但是每次他想嘗試新的事物時候,有些父母或許是擔心孩子會受傷,或是怕弄髒了衣服或家裡的物品,為了怕增添麻煩,所以乾脆就跟孩子說:『不行!你不可以這樣!你不可以那樣!總之,就是不要亂動亂碰』,或是跟孩子說:『你做不到啦!算了啦!你又不會!』更甚的,如果孩子真的做了,也真的做錯了!我們就會給孩子一頓很大的斥責!『你看你!說你不會你還要弄!老是給我找麻煩!這麼沒有用!真是笨死了!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會』............我們掐死了一顆勇於冒險的心靈幼苗,卻養大了一個害怕犯錯、恐懼失敗的小孩!
『害怕失敗的恐懼』以及『害怕被拒絕的恐懼』,是腐蝕我們自信的兩大破壞性力量,它們是來自一個叫做“強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,和另一個“抑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所產生的結果。
什麼是強制性的破壞性批評呢?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,每次當我們嘗試著想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,生活中的大人(通常是父母)就會直接的告訴我們:『不可以!你不能!你做不到!你沒辦法!』這些伴隨著的指責、批評、懲罰所帶來情緒上的痛苦,形成了我們心靈上的制約.......我們就是會告訴自己老是犯錯!總是做不好!就是沒能力!於是,我們學到了害怕失敗的恐懼!
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的人,一但想到要做些什麼事,第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:我做不到!我沒辦法!我可能會失敗!......我們失去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!
第二種是抑制性的破壞性批評,通常是因為當我們想做的事情與父母的想法不同時,或是父母希望我們順從他們的心意時,所採用“有條件式的愛”的方式來交換我們的妥協,就像是:你要乖一點喔,你乖一點爸爸就答應你!你要聽話喔,如果你聽話的話,媽媽就會愛你!........你並不想聽他們的話,可是你的父母會生氣,他們的臉色表情會很不好看,而且他們會利用內疚感來控制你!
於是,你為了要得到父母親的愛,你不希望他們生氣,你為了取得父母親的接納認同,你告訴你自己:『我必須!我應該!』──你選擇壓抑你自己的感覺和需要,你向你的父母選擇妥協!從此,你學會了……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認同,為了讓別人感覺滿意,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只為了取得他人認同和接納,你害怕被排斥孤立,你染上了害怕被拒絕的恐懼病毒,你變成了經常妥協的犧牲者。
然而,這一切其實都是個誤會!父母親其實都不是有意這樣做的,他們只是不懂,他們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,他們對你所做的,並不是他們心裡真正的意思!
所以,當你了解到了這些,你便可以認真的來檢視你自己的心靈,是什麼樣的恐懼感障礙著你的人生追求自由快樂,是什麼樣的破壞性批評形成了你今日心理的制約,發現它、看清它、然後把這個誤會澄清,讓你在你的心靈裡釋放你自己!
———因為,你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年被限制和被壓抑的小孩了!
生命就是一種成為自己的自由!你有權力可以選擇任何你想做的事,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決定!甚至你有犯錯的自由!只要懂得原諒與寬恕自己,你將可以解除你心靈無形的枷鎖,你可以讓你的靈魂自由!
教室裏老師正發著期末考的成績單……
「小明!」老師喊著:
「你看你考這個是什麼成績!成績單拿回去給你爸爸看,明天來告訴我他怎麼說!」
隔天,到了學校。
老師:「小明!昨天有沒有拿成績單給你爸看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」
老師:「那他看完有沒有說什麼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說了很多!」
老師:「好,那你跟老師說,你爸爸說了些什麼?」
小明:「老師,那有髒話的部分要不要說?」
老師:「那髒話的部份就不用說!」
小明:「喔!報告老師,如果把髒話拿掉的話,那他就什麼話也沒說!」
......這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類似經驗!雖沒那麼誇張,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!
據統計,當一個小孩子要接受一次父母的讚美前,至少都要先受到四次以上的批評責備後才能得到。
父母親對孩子們的這種破壞性批評,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陰影,而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的影響這個人的行為與個性的發展。
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無心的話,對於年齡還小的我們,其實並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真話,哪些是無意義的玩笑話;就像是很多的爺爺奶奶甚至父母們,為了想要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傷害,每當小孩子想要走出門外的時候,往往就會跟他說:「不要出去喔!外面都是壞人,會被抓走喔!」──哇!開玩笑!出了我家這個門,外面的人都是壞蛋!……這是你想告訴孩子的訊息嗎?
若孩子真的相信了,你想,這個孩子怎會敢輕易的信任他人,將來長大怎麼敢隨便融入人群;他已經不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了!而我們做父母的卻一直想不通,為何這個孩子就總是這麼的保守封閉,不容易對人敞開心靈!
..........什麼原因?還不都是父母教的嗎!
孩子的天性就是容易有好奇心,喜歡東摸摸西碰碰,什麼都願意嘗試,但是每次他想嘗試新的事物時候,有些父母或許是擔心孩子會受傷,或是怕弄髒了衣服或家裡的物品,為了怕增添麻煩,所以乾脆就跟孩子說:『不行!你不可以這樣!你不可以那樣!總之,就是不要亂動亂碰』,或是跟孩子說:『你做不到啦!算了啦!你又不會!』更甚的,如果孩子真的做了,也真的做錯了!我們就會給孩子一頓很大的斥責!『你看你!說你不會你還要弄!老是給我找麻煩!這麼沒有用!真是笨死了!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會』............我們掐死了一顆勇於冒險的心靈幼苗,卻養大了一個害怕犯錯、恐懼失敗的小孩!
『害怕失敗的恐懼』以及『害怕被拒絕的恐懼』,是腐蝕我們自信的兩大破壞性力量,它們是來自一個叫做“強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,和另一個“抑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所產生的結果。
什麼是強制性的破壞性批評呢?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,每次當我們嘗試著想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,生活中的大人(通常是父母)就會直接的告訴我們:『不可以!你不能!你做不到!你沒辦法!』這些伴隨著的指責、批評、懲罰所帶來情緒上的痛苦,形成了我們心靈上的制約.......我們就是會告訴自己老是犯錯!總是做不好!就是沒能力!於是,我們學到了害怕失敗的恐懼!
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的人,一但想到要做些什麼事,第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:我做不到!我沒辦法!我可能會失敗!......我們失去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!
第二種是抑制性的破壞性批評,通常是因為當我們想做的事情與父母的想法不同時,或是父母希望我們順從他們的心意時,所採用“有條件式的愛”的方式來交換我們的妥協,就像是:你要乖一點喔,你乖一點爸爸就答應你!你要聽話喔,如果你聽話的話,媽媽就會愛你!........你並不想聽他們的話,可是你的父母會生氣,他們的臉色表情會很不好看,而且他們會利用內疚感來控制你!
於是,你為了要得到父母親的愛,你不希望他們生氣,你為了取得父母親的接納認同,你告訴你自己:『我必須!我應該!』──你選擇壓抑你自己的感覺和需要,你向你的父母選擇妥協!從此,你學會了……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認同,為了讓別人感覺滿意,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只為了取得他人認同和接納,你害怕被排斥孤立,你染上了害怕被拒絕的恐懼病毒,你變成了經常妥協的犧牲者。
然而,這一切其實都是個誤會!父母親其實都不是有意這樣做的,他們只是不懂,他們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,他們對你所做的,並不是他們心裡真正的意思!
所以,當你了解到了這些,你便可以認真的來檢視你自己的心靈,是什麼樣的恐懼感障礙著你的人生追求自由快樂,是什麼樣的破壞性批評形成了你今日心理的制約,發現它、看清它、然後把這個誤會澄清,讓你在你的心靈裡釋放你自己!
———因為,你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年被限制和被壓抑的小孩了!
生命就是一種成為自己的自由!你有權力可以選擇任何你想做的事,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決定!甚至你有犯錯的自由!只要懂得原諒與寬恕自己,你將可以解除你心靈無形的枷鎖,你可以讓你的靈魂自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