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,我知道你可以
教室裏老師正發著期末考的成績單……
「小明!」老師喊著:
「你看你考這個是什麼成績!成績單拿回去給你爸爸看,明天來告訴我他怎麼說!」
隔天,到了學校。
老師:「小明!昨天有沒有拿成績單給你爸看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」
老師:「那他看完有沒有說什麼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說了很多!」
老師:「好,那你跟老師說,你爸爸說了些什麼?」
小明:「老師,那有髒話的部分要不要說?」
老師:「那髒話的部份就不用說!」
小明:「喔!報告老師,如果把髒話拿掉的話,那他就什麼話也沒說!」
......這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類似經驗!雖沒那麼誇張,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!
據統計,當一個小孩子要接受一次父母的讚美前,至少都要先受到四次以上的批評責備後才能得到。
父母親對孩子們的這種破壞性批評,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陰影,而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的影響這個人的行為與個性的發展。
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無心的話,對於年齡還小的我們,其實並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真話,哪些是無意義的玩笑話;就像是很多的爺爺奶奶甚至父母們,為了想要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傷害,每當小孩子想要走出門外的時候,往往就會跟他說:「不要出去喔!外面都是壞人,會被抓走喔!」──哇!開玩笑!出了我家這個門,外面的人都是壞蛋!……這是你想告訴孩子的訊息嗎?
若孩子真的相信了,你想,這個孩子怎會敢輕易的信任他人,將來長大怎麼敢隨便融入人群;他已經不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了!而我們做父母的卻一直想不通,為何這個孩子就總是這麼的保守封閉,不容易對人敞開心靈!
..........什麼原因?還不都是父母教的嗎!
孩子的天性就是容易有好奇心,喜歡東摸摸西碰碰,什麼都願意嘗試,但是每次他想嘗試新的事物時候,有些父母或許是擔心孩子會受傷,或是怕弄髒了衣服或家裡的物品,為了怕增添麻煩,所以乾脆就跟孩子說:『不行!你不可以這樣!你不可以那樣!總之,就是不要亂動亂碰』,或是跟孩子說:『你做不到啦!算了啦!你又不會!』更甚的,如果孩子真的做了,也真的做錯了!我們就會給孩子一頓很大的斥責!『你看你!說你不會你還要弄!老是給我找麻煩!這麼沒有用!真是笨死了!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會』............我們掐死了一顆勇於冒險的心靈幼苗,卻養大了一個害怕犯錯、恐懼失敗的小孩!
『害怕失敗的恐懼』以及『害怕被拒絕的恐懼』,是腐蝕我們自信的兩大破壞性力量,它們是來自一個叫做“強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,和另一個“抑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所產生的結果。
什麼是強制性的破壞性批評呢?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,每次當我們嘗試著想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,生活中的大人(通常是父母)就會直接的告訴我們:『不可以!你不能!你做不到!你沒辦法!』這些伴隨著的指責、批評、懲罰所帶來情緒上的痛苦,形成了我們心靈上的制約.......我們就是會告訴自己老是犯錯!總是做不好!就是沒能力!於是,我們學到了害怕失敗的恐懼!
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的人,一但想到要做些什麼事,第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:我做不到!我沒辦法!我可能會失敗!......我們失去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!
第二種是抑制性的破壞性批評,通常是因為當我們想做的事情與父母的想法不同時,或是父母希望我們順從他們的心意時,所採用“有條件式的愛”的方式來交換我們的妥協,就像是:你要乖一點喔,你乖一點爸爸就答應你!你要聽話喔,如果你聽話的話,媽媽就會愛你!........你並不想聽他們的話,可是你的父母會生氣,他們的臉色表情會很不好看,而且他們會利用內疚感來控制你!
於是,你為了要得到父母親的愛,你不希望他們生氣,你為了取得父母親的接納認同,你告訴你自己:『我必須!我應該!』──你選擇壓抑你自己的感覺和需要,你向你的父母選擇妥協!從此,你學會了……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認同,為了讓別人感覺滿意,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只為了取得他人認同和接納,你害怕被排斥孤立,你染上了害怕被拒絕的恐懼病毒,你變成了經常妥協的犧牲者。
然而,這一切其實都是個誤會!父母親其實都不是有意這樣做的,他們只是不懂,他們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,他們對你所做的,並不是他們心裡真正的意思!
所以,當你了解到了這些,你便可以認真的來檢視你自己的心靈,是什麼樣的恐懼感障礙著你的人生追求自由快樂,是什麼樣的破壞性批評形成了你今日心理的制約,發現它、看清它、然後把這個誤會澄清,讓你在你的心靈裡釋放你自己!
———因為,你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年被限制和被壓抑的小孩了!
生命就是一種成為自己的自由!你有權力可以選擇任何你想做的事,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決定!甚至你有犯錯的自由!只要懂得原諒與寬恕自己,你將可以解除你心靈無形的枷鎖,你可以讓你的靈魂自由!
教室裏老師正發著期末考的成績單……
「小明!」老師喊著:
「你看你考這個是什麼成績!成績單拿回去給你爸爸看,明天來告訴我他怎麼說!」
隔天,到了學校。
老師:「小明!昨天有沒有拿成績單給你爸看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」
老師:「那他看完有沒有說什麼?」
小明:「報告老師,有!說了很多!」
老師:「好,那你跟老師說,你爸爸說了些什麼?」
小明:「老師,那有髒話的部分要不要說?」
老師:「那髒話的部份就不用說!」
小明:「喔!報告老師,如果把髒話拿掉的話,那他就什麼話也沒說!」
......這是大部分孩子成長的類似經驗!雖沒那麼誇張,但差不多是這個意思了!
據統計,當一個小孩子要接受一次父母的讚美前,至少都要先受到四次以上的批評責備後才能得到。
父母親對孩子們的這種破壞性批評,往往會在孩子的心靈上留下深刻的陰影,而在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的影響這個人的行為與個性的發展。
很多時候父母的一句無心的話,對於年齡還小的我們,其實並不能分的清楚哪些是真話,哪些是無意義的玩笑話;就像是很多的爺爺奶奶甚至父母們,為了想要保護孩子不要受到傷害,每當小孩子想要走出門外的時候,往往就會跟他說:「不要出去喔!外面都是壞人,會被抓走喔!」──哇!開玩笑!出了我家這個門,外面的人都是壞蛋!……這是你想告訴孩子的訊息嗎?
若孩子真的相信了,你想,這個孩子怎會敢輕易的信任他人,將來長大怎麼敢隨便融入人群;他已經不容易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了!而我們做父母的卻一直想不通,為何這個孩子就總是這麼的保守封閉,不容易對人敞開心靈!
..........什麼原因?還不都是父母教的嗎!
孩子的天性就是容易有好奇心,喜歡東摸摸西碰碰,什麼都願意嘗試,但是每次他想嘗試新的事物時候,有些父母或許是擔心孩子會受傷,或是怕弄髒了衣服或家裡的物品,為了怕增添麻煩,所以乾脆就跟孩子說:『不行!你不可以這樣!你不可以那樣!總之,就是不要亂動亂碰』,或是跟孩子說:『你做不到啦!算了啦!你又不會!』更甚的,如果孩子真的做了,也真的做錯了!我們就會給孩子一頓很大的斥責!『你看你!說你不會你還要弄!老是給我找麻煩!這麼沒有用!真是笨死了!這麼簡單的事情也不會』............我們掐死了一顆勇於冒險的心靈幼苗,卻養大了一個害怕犯錯、恐懼失敗的小孩!
『害怕失敗的恐懼』以及『害怕被拒絕的恐懼』,是腐蝕我們自信的兩大破壞性力量,它們是來自一個叫做“強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,和另一個“抑制性”的破壞性批評所產生的結果。
什麼是強制性的破壞性批評呢?就是在我們小的時候,每次當我們嘗試著想自己做些什麼的時候,生活中的大人(通常是父母)就會直接的告訴我們:『不可以!你不能!你做不到!你沒辦法!』這些伴隨著的指責、批評、懲罰所帶來情緒上的痛苦,形成了我們心靈上的制約.......我們就是會告訴自己老是犯錯!總是做不好!就是沒能力!於是,我們學到了害怕失敗的恐懼!
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的人,一但想到要做些什麼事,第一個直覺的反應就是:我做不到!我沒辦法!我可能會失敗!......我們失去了我們對自己的信心!
第二種是抑制性的破壞性批評,通常是因為當我們想做的事情與父母的想法不同時,或是父母希望我們順從他們的心意時,所採用“有條件式的愛”的方式來交換我們的妥協,就像是:你要乖一點喔,你乖一點爸爸就答應你!你要聽話喔,如果你聽話的話,媽媽就會愛你!........你並不想聽他們的話,可是你的父母會生氣,他們的臉色表情會很不好看,而且他們會利用內疚感來控制你!
於是,你為了要得到父母親的愛,你不希望他們生氣,你為了取得父母親的接納認同,你告訴你自己:『我必須!我應該!』──你選擇壓抑你自己的感覺和需要,你向你的父母選擇妥協!從此,你學會了……為了得到別人的接納與認同,為了讓別人感覺滿意,你願意犧牲自己的想法和感受,只為了取得他人認同和接納,你害怕被排斥孤立,你染上了害怕被拒絕的恐懼病毒,你變成了經常妥協的犧牲者。
然而,這一切其實都是個誤會!父母親其實都不是有意這樣做的,他們只是不懂,他們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你,他們對你所做的,並不是他們心裡真正的意思!
所以,當你了解到了這些,你便可以認真的來檢視你自己的心靈,是什麼樣的恐懼感障礙著你的人生追求自由快樂,是什麼樣的破壞性批評形成了你今日心理的制約,發現它、看清它、然後把這個誤會澄清,讓你在你的心靈裡釋放你自己!
———因為,你已經不再是那個當年被限制和被壓抑的小孩了!
生命就是一種成為自己的自由!你有權力可以選擇任何你想做的事,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決定!甚至你有犯錯的自由!只要懂得原諒與寬恕自己,你將可以解除你心靈無形的枷鎖,你可以讓你的靈魂自由!